Sunday, September 4, 2011

影评——美片《Source Code》(2011)对主题“选择”的深化



《Source Code》预告片



粗略回忆一下,在《Source Code》之前,以“选择”为主题,且叙事策略采取“重复”的电影,大概就有3部,包括有:Tom TykwerRun Lola Run》(1998)、Krzysztof KieslowskiPrzypadekBlind Chance)》(1981),以及类似的Peter HowittSliding Doors》(1998)。既然如此,《Source Code》的新意又体现在何处?

就“重复”此叙事策略,米勒在《解读叙事》曾提及:“重复沿着叙事线条发生,又瓦解该线条的连贯性。情况确实如此,尽管不断的重复看起来像是逐渐遮盖了某种颠覆性的含义,制服了反讽,重新组成了一个恰当的叙事序列。[1]”在《Source Code》而言,故事场景画面一再类似,只是稍微添加小枝节,未免令观众易于生厌(不提别人,个人就差点半途离场)——“重复所带来的无聊感”,即是“重复”此叙事策略所必须制服的“反讽”。

抛开结尾的不合逻辑(Colter Stevens何能带着这身皮囊,在他方与Christina“从此快乐幸福地在一起”),以及明目张胆地彰显“请为国家壮烈献身”、“好好把握每一秒”等俗调——“选择”,却是此电影较有启发的主题。是的,你可满脸愁容过日子,但亦可如片中的Max Denoff一般,发挥谐星的本领,逗列车上的众搭客开怀大笑。

此外,“重复”叙事策略“重新组成了的叙事序列”,纯然是为突出其“颠覆性的含义”,即是上文所提到的主题——“选择”;更甚的,此“选择”是由一只剩下上半身、仅残留意识的退役兵士所体现。而此,即是个人认为在《Blind Chance》等佳作围剿底下,它所有的唯一新意。


[1] 米勒 著,申丹 译:《解读叙事》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2年,页73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