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December 28, 2011

影评:优雅的肉欲,再度——《The Skin I Live in 吾栖之肤》(2011)构图赏析


海报



预告片

导演:Pedro Almodovar
编剧:Pedro Almodovar
演员:Antonio BanderasElena Anaya

    作品洋溢肉欲气息的Pedro Almodovar,在本年度交出他的《The Skin I Live in》——故事涉及基因改造、变性手术、同性恋、虐恋等重口味的题材,挑战观众的道德底线(一如其《Talk to Her》(2002)般,有着强暴植物人那般惊世骇俗的情节),仿佛担心语不惊人死不休一般——于此,就不简述情节,免得破坏各位的观片乐趣。只能说:Almodovar的这部新作品,仍旧为不带晦涩,却火花四迸、精彩迭出的通俗剧。
    这部毫不色情,但肉色生香的芬芳作品,之所以能带给观众感官上的强烈刺激,得益于影片构图上所造成的艺术效果,以及内里的丰富寓意。在这点上,Almodovor的“孩子们”,从不让人失望。举例来说:


(一)囚禁者Roberto,通过闭路电视窥视被囚者Vera——按照常理,囚禁者掌有绝对的掌控权。但此画面,Roberto小,而Vera大;而且,前者所摆出的,是一种渴求
的姿态,极具反讽性。


(二)Vera 枪杀Roberto。此构图的趣味,来自构图内墙上那幅画作,与角色的呼应——命令者对被命令者颐指气使,被命令者则摆出伏倒在地的姿态。屈服,因而败下阵来,无非是在爱情的游戏中,动了真情——本片的主题。


(三)个人很喜欢的构图。上者为雪白肉体,与黑色且滑不溜秋的床具的对比。后者,则是黑色、正练习瑜伽的柔软身躯,与白色、洁净的地板、墙壁比对。













(四)一组前呼后应的构图。前者,是男子紧贴女模特儿,零距离地以手安抚女模特儿胸部的亲昵画面。后者,女子仅能隔着玻璃窗,孤零零地哀视,那橱窗后孤傲高贵的模特儿。你观赏这部影片,从而得知该名男子与女子的关系,这更是一组值得探讨的构图。



(五)一组左右对称的构图。


(六)当然,少不了情歌。紧弛有度的弦乐配乐,在打造电影高雅的情色氛围,同样应记一功。


最后,送上《Talk to Her》中的歌曲(当真是“此曲只应天上有,人间那得几回闻”的一首好歌),作为结束吧……再度谢谢Almodovar,为我们的生活,增添色味,让我们有活着的真切感。

影评:窥视万千寂寞芳心_《征婚启事》(1995)


征婚者期盼吴家珍去卖淫?


征婚,本是彼此最应毫无保留的时刻;而女主人公吴家珍,却是当中的最大说谎者。影片借助她“戴着面具”地,与不同对象相亲,窥探都市人的喜怒哀乐,与肆无忌惮的幻想,从而广阔地展现一幅都市人的浮世绘。他们侃侃而谈讲述自己的所思所想;虽有时是旁敲侧击的,但到底也折射出真正的意图、“坦诚”的心思,而这反倒更彰显吴家珍的空虚寂寞,以及其所讲述的语言的沟通功能丧失、不可信性——她,最应诚实者,却只能可悲地对着电话答录机,说出心底话。
影片接近尾声的部分,揭示此窥视者,也正遭人窥视,令人有倒灌醍醐之感——此部分所塑造的无边无涯的孤寂感,给人心灵强大的震撼;呐喊,也只能是一个深邃乌黑、无力的圆。在这一段,电影使用近镜头,去捕捉吴家珍瞬息万变的复杂心思——其饰演者刘若英,亦成功地调动其面部表情,完成潜流式的,但颇具爆发力的演出,催人泪下。
  幸好,最后有其中一名遭窥视者,向女主人公伸出温暖之手,说明人与人之间,毕竟能用心交往,便有互相了解的可能(与盲人相亲所表达之意相同),也使得这部外表冰冷的电影,得以在观众的心底,涂抹上一层淡淡的慰藉。

Wednesday, December 14, 2011

影评:双重虚构,即成真实?——《Certified Copy 合法副本/爱情对白/似是有缘人》(2010)




导演:Abbas Kiarostami
编剧:Abbas Kiarostami
演员:Juliette BinocheWilliam Shimell

英国籍文艺评论家James Miller来到意大利某小镇,推介其著作:“合法副本:一件优秀的复制品,比原创更有价值”。会场上,定居于当地的法国籍艺术店老板娘Elle留下联系电话,邀请他会晤且出游。途中,Elle建议James沿途暂时扮演她缺席15年的丈夫。然而,随着时间流逝,他们似乎过度投入角色,对艺术、爱情、婚姻等议题,轮番展开火药味浓厚的争辩;而他俩真正的关系,好像并非影片开始时所呈现的那么单纯……

影片讨论的艺术议题举例(一):(上图)每棵柏树,都有其独特性;(下图)柏树也有艺术品“原创性”的四种特性,仅仅因其不处于艺术馆,即不能称作艺术品?





 影片讨论的艺术议题举例(二):艺术品有
价值的缘由。








影片所论述的主题,即围绕James Miller 著作的副标题:“一件优秀的复制品,比原创更有价值”而展开。电影首先引发观众思考的,即是JamesElle是否有真实的夫妻、伴侣关系——甚至有评论者通过影片中的对白,巨细靡遗地勾勒出JamesElle15年前、5年前、推介会前一晚上的关系与相处境况。其论述固然言之凿凿,但一旦落实,非但会剥夺影片的趣味,也会推翻导演、编剧所揭示的、进而希望银幕外的观众去思考的主题之一:我们,是否仅仅只是继承祖先的一件复制品?自己与他人的关系,是否同样也只是其他人(包括父母长辈)之间关系的一件复制品?
而电影,为一光与影打造的虚幻世界。《Certified Copy》此虚构世界内,两名演员尝试在“现实生活”的状态下,上演15年情感的戏码。此外,本片采取类似《The Baby of Macom》(1993)、《The Truman Show》(1998)一般“戏中戏”的结构,构筑了一个双重的虚构世界,增添观赏趣味。但与此同时,吊诡的是,两位演员却采取“生活化”的演技,瓦解电影的虚构性,逐渐导引观众,信服他们是对拥有15年紧张关系的伴侣;两位角色争辩的过程,着实令观众由衷产生心酸、惋惜的感觉。连串火花迸射的争辩后,接近片末和好如初且柔情地互倾心曲,直到落幕的开放式结局,本片都没有给出真正的答案。到了这时,他们是否真正曾有着伴侣关系,已不再重要——本片赋予观众临场感的此种质感,即印证影片论述的主题:优秀的赝品(本片,以及其中的人、事、物),的确能达致比原品(真实世界,以及其中的人、事物)更为优秀的效果,比原品更有价值;而这种认知,来自于某位观众的主观。
最后,特别需要一提的是:本片之所以有如此出色的成绩,除了男主角以外,当然得归功于“女神”Juliette Binoche精湛的演出——可以1小时14分钟开始,餐厅内的场景为例:当中,她的表情与肢体语言,以及对各类情绪的准确把握与瞬间转换,令人赞叹!凭本片荣获坎城影后,实至名归。

 “女神”在盥洗室内化妆前、后。

    上、中、下三张贴图:1小时14分开始
餐馆内的场景。“女神”示范级的演出。











结束之前,再贴上个人喜欢的几张场景:


(一)奠定影片“观看——被观看”的基调


(二)个人渺小与教堂(宗教)的对比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三)在此镜头,宣告落幕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连绵钟声,塑造悠远的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听觉效果……

Monday, December 12, 2011

影评:回归的焦虑与恐慌——《恐怖鸡 Intruder》(1997)


导演:曾谨昌
编剧:曾谨昌
演员:吴倩莲、黎耀祥、陈豪

就惊悚片而言,《恐怖鸡》可谓剧情紧凑、高潮迭起,是一部中上级别的作品。受害者——港人陈启明、其母亲和女儿,以及斯琴爱儿丈夫所面临的境况,皆能紧扣观众心弦,既为他们短暂脱离险境而暗自称快,又替他们转瞬间堕入凶地而叫屈。加害者叶小雁丈夫出场时长发甩动的慢镜头,以及片末叶小雁的独白:“怪就怪自已一时心软,不够狠,不够坏;不过也不要紧,唯有下次做好一点”等段落,则为此片子涂抹一层黑色幽默的色彩。

可曾看见如此妖冶的陈豪?


阴森的雨夜女魔头!

导演、编剧在本片中对于港人,秉持负面、批判的态度。片中所呈现之港人,多包含缺点:荒淫轻佻的陈启明、贪小便宜兼泼辣的其母亲、她无知暨轻信他人的邻居、办事粗率的移民厅官员、冲动、好吹嘘,而且轻敌的斯琴爱儿丈夫等等(仅有陈启明的女儿,是唯一的正面形象)。
(以下含剧透,未观此片者慎入!)

Tuesday, December 6, 2011

影评:那一年,我们一起超无聊——《那一年,我们一起追的女孩》(2011)


导演:九把刀
编剧:九把刀
演员:柯震东陈妍希

谁的中学生涯,就是混在打手枪、经常勃起、幻想老师是A片女星、看A片、浴室中的“四、六脚怪兽”、室内裸露的烂泥堆里?电影无限放大这类色情元素,对推动剧情与人物塑造毫无助益,仅是增添电影的“味精”,以取悦现时爱好偷窥“裙底春光”、“大雕”、“露屁屁”……的“重口味”观众。饭桌上和浴室内对同性恋的戏谑,结尾却又上演一段激烈的”男男之吻”,显示导演、编剧对性既保守,却又不忘讨好观众的媚俗姿态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两片同样触及青年的性,也同样不是重点,但皆适可而止,比起《那》对性此元素的剥削,有意思多了。上:《野芦苇》(1994,法国),下:《教室别恋》(1995,瑞典)。


        全片缺乏性格鲜明的人物,就是看一群年轻人“打屁”、互相打闹地喧嚣近两个小时,电影就结束了。僵尸、偷班费……之类的枝枝节节,再加添上述“味精”,将整部影片肢解得“不成片形”,彻底曝露导演、编剧对全盘电影的无能掌握。叙事是失败的,而且可见本片电影动作者,即在拼凑一部电影交差而已。而结束的回忆段落,更是冗长,就是将电影前面两人相处的情景,轻率地抽取一大段,且毫无重点。此举着实令人生厌;就连可能出现的那么一点感动,也吝于给予了。
马路上白色的单车乘客图像,以及柯景腾跑完步张开手躺在地上,与地上的白线构成“耶稣受难”的象征……不删剪这些场景,可见导演有意要提高电影的深度——然而,就连吉光片羽也称不上,有的只是“画虎不成反类犬”的拙劣模仿。
“人生,就是很多事情是徒劳无功”、“恋爱最美好的时候,就是暧昧的时候”等直露的独白、对话,好比丢垃圾似的,就如斯直接抛几句陈腔滥调,“兜口兜面”地摔往观众,无视观众能感受、会思考,显示片子脑残的一面。
《海角七号》(日本对台湾殖民之象征的隐伏)、《少林足球》、《功夫》(两者对旧类型电影元素的运用与新酿)获得观众欢迎,因其可咀嚼性。《那》的受落,则令人深感堪虞,完全折射出亚洲华语地区这一代不少人……(以下省略五百字)的现象。
恶俗、平庸且矫揉造作、脑残,就是看完《那一年,我们一起追的女孩》,对它的印象。至于“好屌”,《那》则完全沾不上边。

Friday, December 2, 2011

影评:诗意的娱乐——《Drive 落日车神》(2011)



导演:Nicolas Winding Refn
演员:Ryan GoslingCarey Mulligan

      毫无疑问,为爱牺牲的剧情是滥调——Drive 落日车神》却拍出新意,主要是摄影、配乐功劳。男主角抑制情感的演出(只有面对爱人以及其孩子,方露出少有的笑容),也让这电影有种低气压却帅气的冷酷。此外,个人喜欢的场景与构图则有:

    (一)两车追逐的激烈场景。在这个慢镜头,没有音响;后座女子目瞪口呆的惊惶表情,搭配左上角飞扬接而倾覆的车辆,此画面塑造出令人屏息的紧张感。






    (二)男主角到脱衣舞场所,逼供敌人。右下角某位脱衣舞娘戴腕表的手,画面稍远处左二、右一金发、褐发美女,以及男主角所处的位置,都让他成为凝视的焦点,突出其重要性。顶端以及镜子内反映的红色布幔,给此场景塑造出激情,但又不失血腥的气氛。灯泡带有梦幻的气息。妙用镜子反映的功能,也让此画面看起来较有层次。





    (三)电梯内千钧一发的浪漫。往前推的慢镜头,以及故意打黑画面左右两旁的灯光,使得左侧杀手的背部身影,渐渐暗下来;画面中间的长形罩灯,得以突出男、女主角。男主角用其身躯,掩护女主角,加上亲吻,使得此场景显得无比浪漫。也难怪:这是告别之吻。